不是一類,沙棗就是沙棘,多年生灌木味酸澀,用于醫藥,蒙藥中的重要材料,個小、核大、營養豐富,色澤黃色為主,果形大多圓扁,現有人工品種樣子更像棗。
紅棗是常見水果之一,我們,核果,味甜,含鼠李糖,品種多樣,個較之沙棗大、紅色為主,果形橢圓。
植物學名】
Elaeagnus angustifolia L.
來源與分布】
沙棗(別名桂香柳、香柳、銀柳)在我國主要分布在西北各省區和內蒙古西部。少量的也分布到華北北部、東北西部。大致在北緯34度以北地區。天然沙棗林集中在新疆塔里木河、瑪納斯河,甘肅疏勒河,內蒙古的額濟納河兩岸。內蒙古境內黃河的一些大三角洲(如李化中灘、大中灘)也有分布。內陸河岸的沙棗林,多呈疏林狀態,面積較大,僅額濟納河西河林區就有沙棗林69000多畝。人工沙棗林則廣布于新疆、甘肅、寧夏、陜西和內蒙古等省(區)。尤其新疆南部、甘肅河西走廊、寧夏中衛、內蒙古的巴彥淖爾盟和阿拉善盟、陜西的榆林等地,都有用沙棗營造的大面積農田防護林和防風固沙林。近年山西、河北、遼寧、黑龍江、山東、河南等省區,也在沙荒地和鹽堿地引種栽培;沙棗在國外分布于地中海沿岸、亞洲西部、前蘇聯和印度。
植物形態】
沙棗為灌木或我們,高3~10(15)米。樹皮栗褐色至紅褐色,有光澤,樹干常彎曲,枝條稠密,具枝刺,嫩枝、葉、花果均被銀白色鱗片及星狀毛;葉具柄,披針形,長4~8厘米,先端尖或鈍,基部楔形,全緣,上面銀灰綠色,下面銀白色。花小,銀白色,芳香,通常1~3朵生于小枝葉腋,花萼筒狀鐘形,頂端通常4裂。果實長圓狀橢圓形,直徑為1厘米,果肉粉質,果皮早期銀白色,后期鱗片脫落,呈黃褐色或紅褐色。
植物特性】
沙棗生活力很強,有抗旱,抗風沙,耐鹽堿,耐貧瘠等特點。天然沙棗只分布在降水量低于150毫米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區,與淺的地下水位相關,地下水位低于4米,則生長不良。沙棗對熱量條件要求較高,在≥10℃積溫3000℃以上地區生長發育良好,積溫低于2500℃時,結實較少。活動積溫大于5℃時才開始萌動,10℃以上時,生長進入旺季,16℃以上時進入花期。果實則主要在平均氣溫20℃以上的盛夏高溫期內形成。耐鹽堿能力也較強,但隨鹽分種類不同而異,對硫酸鹽土適應性較強,對氯化物則抗性較弱。在硫酸鹽土全鹽量 %以下時可以生長,而在氯化鹽土上全鹽量超過 %時則不適于生長。沙棗側根發達,根幅很大,在疏松的土壤中,能生出很多根瘤,其中的固氮根瘤菌還能提高土壤肥力,改良土壤。側枝萌發力強,頂芽長勢弱。枝條茂密,常形成稠密株叢。枝條被沙埋后,易生長不定根,有防風固沙作用。在甘肅河西走廊地區,沙棗3月下旬樹液開始流動,4月中旬開始萌芽,5月底至6月初進入花期,花期為3周左右,7月上旬見幼果,8月下旬果實成型,10月份果實成熟,果期100天左右。新疆、寧夏物候期與河西走廊相近,內蒙古中部地區物候期稍遲。沙棗經群眾選育,已有不少優良品種。
飼用價值及利用技術】
沙棗作為飼料,在我國西北已有悠久的歷史。其葉和果是羊的優質飼料,羊四季均喜食。羊食沙棗果實后不僅增膘肥壯,還能提高母羊發情和公羊配種率,有利繁殖。在西北冬季風暴天氣,沙棗林則是羊群避災保畜的場所。也可飼喂豬及其他牲畜,對豬的育肥增膘,產仔催奶均有良好促進作用。從沙棗營養成分看,其葉和果實均含有牲畜所需要的營養物質。沙棗除飼用外,還是很好的造林、綠化、薪炭,防風、固沙樹種。沙棗粉,還可釀酒、釀醋、制醬油、果醬等,糟粕仍可飼用。沙棗花香,是很好的蜜源植物,含芳香油,可提取香精、香料。樹液可提制沙棗膠,為阿拉伯膠的代用品。花、果、枝、葉又可入藥治燒傷、支氣管炎、消化不良、神經衰弱等。沙棗的多種經濟用途受到廣泛重視,目前已成為西北地區主要造林樹種之一。從飼用角度看,沙棗在建立人工飼料林上具有重要意義。
一、植物介紹:
學名: Zizyphus jujuba
英文名: jujube或Chinese date(date為椰棗的英文)。
分類: 雙子葉植物綱,鼠李科。
又名紅棗、美棗、良棗。
棗為鼠李科落葉灌木或小我們植物棗樹的成熟果實。我國栽培棗樹范圍極廣,北邊達到遼寧的錦州、北鎮一帶,以山東、河北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安徽、浙江產量最多。
著名品種有金絲小棗,果實小,含糖量多,生產山東樂陵、河北滄縣、北京密云等地。另外有晉棗,又名“吊棗”,主產陜西彬縣,果實大,重達30~40克,長圓形,皮薄、肉厚,核小,味甜,九月下旬成熟。江蘇泗洪的泗洪大棗,經南京農業大學、江蘇省農林廳及中國棗研究所專家的論證,在全國目前已知的700余個棗品種中,以泗洪大棗果型最大。該品種對棗瘋病表現免疫,對縮果病、炭疽病的抗性優于其它品種。
棗自古以來就被列為“五果”(桃、李、梅、杏、棗)之一,歷史悠久。大棗最突出的特點是維生素含量高。在國外的一項臨床研究顯示:連續吃大棗的病人,健康恢復比單純吃維生素藥劑快3倍以上。因此,大棗有“天然維生素丸”的我們。
《辭海棗部》中寫到:“棗,果木名,屬李科,落葉我們,有直立或鉤狀刺。葉長卵形,基部廣而偏斜,三出脈。托葉呈刺狀,永存枝上。聚傘花序,生于葉腋內,花小黃綠色,有花盤,多蜜。核果長圓形,鮮嫩時黃色,成熟后紫紅色。用分株,嫁接等繁殖。原產我國,以河北、山東、河南、陜西、甘肅、山西等地最多。品種頗多,如山東樂陵‘金絲小棗’,河北滄縣和山東慶云‘無核棗’以及浙江‘義烏大棗’等。果供食用,亦入藥,木材堅硬,可供雕刻或作車船和家具等。”
中國原生的有三種:
拉丁名:Elaeagnus Angustifolia var. orientalis (L.) Kuntze (北疆)
胡頹子屬(胡頹子科)Elaeagnus L.,落葉我們或小我們,高5-10m,無刺或具刺,刺長30-40mm,棕紅色,發亮;幼枝密被銀白色鱗片,老枝鱗片脫落,紅棕色,光亮。葉薄紙質,矩圓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,長3-7cm,寬10-13mm,頂端鈍尖或鈍形,基部楔形,全緣,上面幼時具銀白色圓形鱗片,成熟后部分脫落,帶綠色,下面灰白色,密被白色鱗片,有光澤,側脈不甚明顯;葉柄纖細,銀白色,長5-10mm;花枝下部葉片闊橢圓形,寬18-32mm,兩端鈍形或頂端圓形,上部的葉片披針形或橢圓形;花銀白色,直立或近直立,密被銀白色鱗片,芳香,常1-3花簇生新枝基部最初5-6片葉的葉腋;花梗長2-3mm;萼筒鐘形,長4-5mm,在裂片下面不收縮或微收縮,在子房上驟收縮,裂片寬卵形或卵狀矩圓形,長3-4mm,頂端鈍漸尖,內面被白色星狀柔毛;雄蕊幾無花絲,花藥淡黃色,矩圓形,花柱直立,無毛,上端甚彎曲;花盤明顯,圓錐形,包圍花柱的基部,無毛或有時微被小柔毛。果實闊橢圓形,長15-25mm,栗紅色或黃色,密被銀白色鱗片;果肉乳白色,粉質;果梗短,粗壯,長3-6mm。花期5-6月,果期9月。
通常為栽培植物,適應性強。
果肉含糖分、淀粉、蛋白質、脂肪和維生素,可生食或熟食,亦可釀酒,制醋醬,糕點等食品。果實和葉可做飼料。花可提芳香油,作調香原料,用于化妝、皂用香精中;亦是蜜源植物。木材可做家具、農具、燃料;果、葉、根入藥,果汁可作瀉藥,果實與車前一起搗碎可治痔瘡,根煎汁可洗惡疥瘡和馬的瘤疥,葉干燥后研碎加水服,可治肺炎、氣短。
拉丁名: Elaeagnus oxcarpa Schlecht.
科名: 胡頹子科 Elaeagnaceae
形態特征: 我們或灌木,高3–7米。莖多分枝或少分枝,有皮剌,褐色,光滑。葉披針形或闊披針形,長2–6厘米,寬 – 厘米,基部楔形,頂端鈍尖,邊緣全緣,背面有一層銀白色盾狀鱗片,正面灰綠色,有稀疏的鱗片和星狀毛;葉柄較短,有銀灰色盾鱗片。花小,長小于 厘米,單生或3個生于葉腋,有短花梗;花被漏斗狀,外面有密集的銀白色盾狀鱗片,內面為金黃色,頂端4裂,裂片三角形,有3個明顯的脈,有白毛;雄蕊4,著生在筒內中部與花被互生,花藥長圓形;花盤圓柱形或截狀圓錐形,有時為鱗片狀,具一束白毛或稀毛;花柱短于花藥,呈鉤狀彎曲。果實為核果,廣橢圓形或球形,黃色或暗紅色,較小;果核梭形,具深淺兩種條紋。花期5月中旬,果期8–10月。
生境: 生長在綠洲平原的荒地、村莊,多種植為防風林。
藥用成份: 同狹葉沙棗。
功能與主治: 同狹葉沙棗。
【植物學名】
Elaeagnus angustifolia L.
【來源與分布】
沙棗(別名桂香柳、香柳、銀柳)在我國主要分布在西北各省區和內蒙古西部。少量的也分布到華北北部、東北西部。大致在北緯34度以北地區。天然沙棗林集中在新疆塔里木河、瑪納斯河,甘肅疏勒河,內蒙古的額濟納河兩岸。內蒙古境內黃河的一些大三角洲(如李化中灘、大中灘)也有分布。內陸河岸的沙棗林,多呈疏林狀態,面積較大,僅額濟納河西河林區就有沙棗林69000多畝。人工沙棗林則廣布于新疆、甘肅、寧夏、陜西和內蒙古等省(區)。尤其新疆南部、甘肅河西走廊、寧夏中衛、內蒙古的巴彥淖爾盟和阿拉善盟、陜西的榆林等地,都有用沙棗營造的大面積農田防護林和防風固沙林。近年山西、河北、遼寧、黑龍江、山東、河南等省區,也在沙荒地和鹽堿地引種栽培;沙棗在國外分布于地中海沿岸、亞洲西部、前蘇聯和印
【植物形態】
沙棗為灌木或我們,高3~10(15)米。樹皮栗褐色至紅褐色,有光澤,樹干常彎曲,枝條稠密,具枝刺,嫩枝、葉、花果均被銀白色鱗片及星狀毛;葉具柄,披針形,長4~8厘米,先端尖或鈍,基部楔形,全緣,上面銀灰綠色,下面銀白色。花小,銀白色,芳香,通常1~3朵生于小枝葉腋,花萼筒狀鐘形,頂端通常4裂。果實長圓狀橢圓形,直徑為1厘米,果肉粉質,果皮早期銀白色,后期鱗片脫落,呈黃褐色或紅褐色。
家鄉地處河西,俗有“黃河遠上白云間,一片孤城萬仞山”之美稱。藍天白云下,那不起眼的沙棗樹隨出可見,無處不在!更加襯托出蒼桑之美,古韻悠悠!
你看那溝溝洼洼,荒灘空地;阡陌小徑,田間地頭;小溪河邊,公路兩側。近在村子的周圍,遠到大漠深處…總有沙棗樹的身影,在迎風遙曳。
它們或獨立、或擁簇,三三兩兩、挨挨擠擠。相聚成圈,相連成墻,排列在公路兩邊,扎根在沙漠邊緣,筑起一道堅固的防堤,防風固沙,保護家鄉!所以才有了河西走廊的生機盎然。
家鄉的沙棗樹其貌不揚,就樹干而言,甚至有點粗俗。放在任何其他樹木中間,是十足的“臭小鴨”,粗大的樹桿歪歪扭扭,遒勁粗糙,上面布滿了碗口大的盤結,猶如傷疤,灰褐色的樹皮一層迭著一層,就是這傷痕累累的形象,向人們訴說著大西北的環境之險惡,可它們并不在乎外表,依就頑強地生長著,隨時準備在春天里綻放自己的青春活力。
每年的五六月份是沙棗樹開花的季節,蟄伏了一個冬天的沙棗樹,此刻早已營養過剩,競相生長,柳葉樣的灰白色的樹葉,在陽光下亮得發白。微風過處婀娜婆娑,風姿綽約,隱隱有一種慰心的暗香,彌漫在空氣中!
剛開始的幾天,像小鈴鐺一樣的黃色花骨朵,從茂密的樹葉中露出腦袋,又像一只只小小的金鐘,倒掛在樹枝上,星星點點,金光閃眼。同時淡淡的清香,裊裊依依,包裹著整個樹林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金鈴似的小花越來越多,越來越密,從淡黃到深黃再到艷黃,黃的流金,艷的滴翠。成串的沙棗花開的密密麻麻層層疊疊,堆滿了樹枝。遠遠望去一片金黃,疑是;沖天香陣透田野,滿村盡帶黃金甲。
這時的沙棗花,香氣四溢,濃烈日甚。香飄十里,清香撲鼻;未見其美,先聞其香,決不是夸張之詞。那種香呵,抓心撓肺,直沁心脾。深深的吸一口,慢慢的吐出去,咀嚼品嘗,回味悠悠,如醉如癡…
沙棗花的濃香,有別于玫瑰花香,少了份熱烈浪漫,也有別于薔薇和芍藥拘謹而內斂。沙棗花香,香的透亮,香的實在,香的持久,而后者更多表現在精神層面如:“火一樣的玫瑰”,還如:“有情芍藥含春淚,無力薔薇臥曉枝”,且喜且傷,總有幾分糾結。
沙棗花的香氣獨特而厚重,濃郁飄逸,源自于它的生長環境,大西北長期干旱缺水,烈日狂風,如此的嚴寒酷暑,它依然能落地生根,極富不屈的生命力。吸取了漠北天地精華的沙棗樹,物競天擇,脫穎而出。強大的適應能力也造就了它的獨特的清香,無與倫比,揮之不 去!
沙棗花盛開的季節,也是熱鬧的季節,游人聞香而至,紛之沓來。房前屋后,小路兩邊,有沙棗樹的地方就有人。孩童喜歡熱鬧,流連在沙棗林,摘花聞香追逐嬉戲;婦女們喜歡實用,紛紛采擷開的最盛的棗花,帶回家去,隨便放在某個角落。整個房間清香裊裊,香飄四溢;睡的香,醉心眠!
青年男女喜歡時髦,對鏡貼花黃,各種惡搞,虐心,呆萌,手機拍不停,笑語揚鄉間,冷不丁躥出一只小貓小狗,頓時多了份情趣,妥妥的一張《鄉間春酣圖》,美熬人間五月天。
花開花落終有時,當人們漸漸忘卻沙棗花的時候,忽一日猛然抬頭,眼前的沙棗樹已經是另一方景象,稠密的樹葉間綴滿了小母指大的沙棗,成串成串,壓彎了樹枝,清香伋就悠悠,只是淡了許多。
夕陽下,沙棗樹隨風起舞,輕歌唱晚。眼前仿佛一片紅透的沙棗,酸甜可口,生津解渴,引得我口水直流,嘖嘖不止,甜在心里,美在臉上!
徜徉在家鄉的沙棗林,讓我們浮相聯片,心潮涌動,不由得情不自禁地吟起了一首詩:
戈壁沙棗花,傲雪斗風沙。
朝迎旭日什,晚送滿天霞。
花開香千里,淳香進萬家。